去年看过上千部电影的他,才有资格推荐给你最好的10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虹膜 Author 赛人
点击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今天分享的片单来自阅片无数的资深影迷“赛人”,虽然他喜欢的电影也许没他讨厌的多,但加起来也有好几千部。
也许有些电影并不是你喜好的类型,但不管你看了他推荐的十佳电影是不是喜欢,这十部绝对值得一看,哪怕看了不喜欢,它也不会让你白白虚度两个小时。
《读句电影再睡觉》获得《虹膜》(微信号:IrisMagazine)授权转载。
反正怎么选都会挂一漏万,就像去看一部电影,无论怎样的画幅,你又看了多少遍,也总会疏忽掉什么。基于此,理性对于流动的画面,根子上很难派上用场。
在我这儿,真正好的电影,是让你闭嘴的,是感受大于理解的,是唤醒或者超越你的思虑和经验,而不是原地打转的。
一般观者,愿意在一部电影中找到自己,而我还是更愿意找到别人。虽然这个别人在广义上,也是另一个自己。但我喜欢追求这样一个形式,或者说我喜欢这样的自欺欺人。陌生感,是我对电影的一个要求,当然达不到的话,也不会强求。
下面所列的十部电影,很多都不是高精尖的。但这就像大多数人的婚姻,你总得找一个呗。找到了,也无非是哑巴对聋子说,瞎子看见了爱情。
01
《刺客聂隐娘》(侯孝贤)
不把它当一个武侠电影看的时候,会好很多,它其实也没有建立常规武侠世界的秩序。
聂隐娘是无序的,她和父亲在一起不像女儿,和师父在一起不像徒弟。再往深里说,那个欲制造分裂的魏博和风光不再却又强求大一统的大唐,实际也没有构成非如此不可的关系。
影片所要说的仿佛只有一点,人类有找到同类的愿望,并靠此获得存在感。但找到如何,找不到又如何?这跟科幻片里,某个头脑和身体同样发达之人欲找到外星生物的念头,没什么区别。但合则聚,不合则分。又或者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皆是铁律。道理就这么简单。
聂隐娘也是一部关于离开的电影,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离开儿时的心仪。好在,没有那么依依不舍。不像去年的有些电影,总认为自己「先前阔」,总想回到那个子虚乌有的过去。
02
《路边野餐》(毕赣)
华语电影很缺这种意义不甚明确的影片。
《太阳照常升起》看着很飘,临到头还是坚硬起来。《小城之春》本来也可往恍惚的路径上走,但有些走不动。第五代南方系的两部影片,倒有着这样的气韵,即张泽鸣的《绝响》和张军钊的《弧光》。《路边野餐》显然没有继承这样的路数,相对而言,毕赣的这部作品要更容易触碰些。
还是说说那段长达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调度上的困难不说了。尾随感很强,可以说是人在看,也可以说是某个野人或鬼魅在看。在这个长镜头里包含了两段爱情,一个总遭人欺凌的小镇男青年紧紧尾随着一个准备离开小镇的女青年。另一个是一老混混妄图以痛说革命家史的方式谋取一陌生女人的芳心。这两段爱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有着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浑茫。
在老混混讲述自己前史的段落,很自然地从「说我」过渡到「我说」的阶段。说者是有意还是无意,听者是有心还是无心,最终都落入到空茫。这就是这部影片迷人的地方,它拥有了一种与时间相遇的可能。
03
《这时对那时错》(洪常秀)
洪晃在《无穷动》中曾调侃知识分子泡文艺女青年:强奸她们的身体,首先得强奸她们的大脑。貌似跟她同姓的洪常秀,他的影片中那些容易受伤的男人,是连强奸大脑的力气也没有了。
他的这部新作,也透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悻悻然。一段邂逅的两次变奏,变的只有语言和行为,首先是行为导致了语言的变化,接着是语言推动着行为的发展。不变的是人物相处的空间,时间。
有趣的是,光线变暗的时候,却是人物的情绪最清晰的时候。影片更有趣的地方还在于,它没有呈现身体的魅惑。但依然探讨了精神与肉体的互动,以及这之间的相辅相承。
影片最后的台词是女主跟男主:她要去看男主导演的所有电影。她在前一天,错过了男主的身体,而这一次,她决定不放过男主的精神,起码口头上是这样。
本片导演洪常秀之名,常被误译为「洪尚秀」。请记住,「洪常秀」才是正译。
04
《维多利亚》(塞巴斯蒂安·施普尔)
跟《俄罗斯方舟》不同的是,它用一个长镜影片讲了几百年的故事。而《维多利亚》是部不折不扣的共时电影,也就是影片本身的时长和它讲述的时间完全对等。
你能细心的判断出,影片中酒吧和咖啡馆的路程,只需3分多钟。这也是部极考验演员的电影,两个小时里,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真的会弹琴,会开车,会跑,会哭,会笑。
影片要讲述的是一个人进入陌生世界,那种强行的适应感,和几乎激发潜能式的应变能力,洋溢着一种空荡而迷离的女性崇拜,但那实际上还是一场幻觉。
05
《聋哑部落》(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和《维多利亚》一样也是新人首作,也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鲜的观影经验。这是一部不需要对白的影片。
故事其实相当俗套,讲述方式也有年轻导演所特有的生猛过头的架势。在这样一个仿佛不需要听觉,也能交流的群落里。却恰恰是因为听觉的受阻,导致了结尾大屠杀的肆意蔓延,因为别人的惨叫和呻吟你是充耳不闻的。
它打动我的还有一点,它不像某些爱心泛滥的影片,一味地要把残障人士拉回到健全人的阵营中来,好让健全人的同情心无的放矢。
《聋哑部落》展现的是一个陌生的,几乎是原始的世界。它存在的所有意义就在于,它和健全人的差异。但它也不满足你的猎奇心理,冷冷地开了一扇门,却不摆出欢迎光临的架势来。
06
《边境杀手》(丹尼斯·维伦纽瓦)
影片在影像上的优点非常突出,不多言不多语,片中两场重要暴力场景的书写,都采取了留白的方式。但很多地方,它还是为了不渲染而不渲染。而低照度下人物的行为,有着一种古怪的清冷。
不少人诟病它的叙事有些干燥,我觉得这恰是编者的刻意为之。它所关注的还是视角的转换,也就是一个参与者如何变成一个旁观者。女主的性别在这部刚硬的影片里不充当调合剂,也颇值得玩味。在这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故事里,它呈现的是国家暴力与个人暴力的水乳交融,而不是简单的合谋。与丹尼斯·维伦纽瓦一鸣惊人的首作《焦土之城》遥相呼应。
07
《索尔之子》(拉斯洛·杰莱斯)
关于埋葬的电影。
全片镜头如同魔鬼一样的贴近人身,而周遭的环境主要靠声响来塑造。这是影片在视听上,大概因资金所限,因陋就简而形成的一种风格。
就集中营的题材而言,它也不一味地站在普适价值观的制高点上,作敲响警钟状。它让人联想到《午夜守门人》。纳粹的暴行不仅是对人性的肆意践踏,同时,它也唤醒了人性的深渊。
索尔之子,并不存在,它好像是一场动力,推动主人公的生命力在夹缝里生长。但它的破坏性也显而易见。在我看来,这个可怜又自私,且独断专行的匈牙利青年,一旦东风压倒了西风,他就会从被奴役者转向压制者。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潜在的法西斯。
08
《不死鸟》(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
本人最崇拜的戏剧家契诃夫说过:如果墙上挂着一把枪,它就一定要打响。所以,在看《不死鸟》的过程,我一直等待着枪响,可它没有。女主人公曾动过开枪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很多人盛赞这片的结尾,它在真相大白之时戛然而止,实际还是有些生硬。它有两处对声音的设计非常好,一个是风吹树叶,一个是汽笛长鸣。前者所带来的是静谧,后者则有着隐隐的恐惧。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影片的背景也在于此。但这部影片要探讨的不是抚平战争的创伤,而是旧貌换新颜之后。我们的表演才能如何得到释放,且还只能是本色表演。
再说一句, 自私不是按照一个人自己所想的生活,而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生活。法西斯的根源也在于此。
09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乔治·米勒)
没有什么好说的,它几乎符合了我对视效大片的全部想象。冲劲十足又绚丽斑斓,想象力如同排山倒海。跟2015年,包括《卡罗尔》在内的许多重要影片一样,有着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10
《透纳先生》(迈克·李)
这应该算作2014年的影片,但我是在2015年才看的。在飞机上看了大半部分,就被深深的吸引,后来又补齐了后半部分。它跟莫里斯·皮亚拉的杰作《梵高》一样,不带丝毫膜拜的心理,并靠此深入人心。
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与迈克·李的其他影片一样,他们都不漂亮,可说是又丑又老,可这不耽误他们心灵的悠扬激越。这也再一次证明,迈克·李是当下世界影坛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
影片也保持了迈克·李对孤僻(不是孤独)的体察,这孤僻来自于一种浑然的忘我,而不是简单的确定。即使因此落入卑微,也不指望有一天能绽放。这与殿堂级画家如日中天的才华和声名,形成鲜明的对照。美丽的画面和丑陋的身体因此能共存于天地之间。
这也是我近五年来,看到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无比动人。
一句台词品人生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dujudianying
欢迎搜索荔枝FM”读句电影再睡觉“电台
投稿/互动/合作/版权, 请联系 dujudianying@163.com
如需转载请事先联系,否则将追究责任